草书王昌龄诗(二)从军行七首。黄沙百战穿金甲下一句 ,不破楼兰终不还

其一
其一原文: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诗的前三句叙事,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。塞外烽火台有百尺之高,战士独坐在秋日黄昏的风沙里,本就荒凉的环境加上声声羌笛,使得战士思念远方妻子的心情显得更加的凄凉。

其二
其二原文: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描写了戍边将士们的一个生活场景。长城绵亘起伏,秋月高照,景象壮阔而悲凉,战士们奏乐、起舞、唱歌,但总也绕不开思念与乡愁。

其三
其三原文:关城榆叶早疏黄,日暮云沙古战场。表请回军掩尘骨,莫教兵士哭龙荒。
此诗通过描写战场的荒凉景象,以及将军奏请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骸运回安葬这件事情,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与悲怆,同时也体现了将帅对士兵的关心与爱护。

其四
其四原文: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自西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,河西走廊便成为了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。盛唐时期,为了征服该地区吐蕃、突厥等国,远征之战异常的艰苦。诗中提到的青海湖、祁连雪山、玉门关、楼兰等地足有千里之遥(见下图),可见当时征战范围之广。
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,丝绸之路必经之地,现仅存遗迹,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。

注:该图片来自网络
虽然战争十分的惨烈与艰苦,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将士们身上的铠甲,但他们毅然壮志不改,发誓不拿下楼兰,决不返回家乡。

其五
其五原文: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吐谷浑,在这里泛指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。吐谷浑,原本是古鲜卑族其中一支首领的名字,本居辽东,后率领族人西徙至甘肃、青海一带,其后辈后来建国,并用他的名字定为国号。西晋至唐朝时期,吐谷浑国盘踞地点在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。
洮河,位于甘肃南部,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,发源于青海省海南州蒙古族自治县。
此诗描述的是唐军在洮河北进行的一次夜袭斩首行动。大漠风沙肆虐、天气恶劣,唐军速战速决,后军未到,前军已生擒部落首领。

其六
其六原文:胡瓶落膊紫薄汗,碎叶城西秋月团。明敕星驰封宝剑,辞君一夜取楼兰。
碎叶城所属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,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,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,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镇。
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接受诏命,日夜兼程,赶赴前线,快速完成使命的将军形象!

其七
其七原文:玉门山嶂几千重,山北山南总是烽。人依远戍须看火,马踏深山不见踪。
其七描述了玉门关周围的山峰层峦叠嶂,山深林密,战马进入深山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。
唐军在各个山头上都建有烽火台,用来给将士们传递讯息,表明玉门关附近阵地地形很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