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家电百科
  • 实时讯息
  • 常识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    从Magic到Alpha,荣耀会经历"诺基亚时刻"吗?
    时间:2025-04-18 11:46:00

    文 | 新立场Pro

    荣耀迎来了"救火队长"赵明离职后的第一次发布会。

    2025年4月15日,荣耀Power新品发布会在线上举办。这款以"超长待机"为卖点的轻户外机型,自宣发起就将重点放在了"城市户外双需求",搭载全球首发的8000mAh硅碳负极青海湖电池,宣称能在-30℃极寒环境下连续通话31小时。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的"AI户外模式"与"双向北斗卫星短信",更显露出对标华为Mate系列的野心——尽管该功能仅限顶配机型搭载。

    但据IDC数据统计,2025年Q1中国手机市场排名中,荣耀遗憾跌入"Others"行列,对比小米、华为、vivo等品牌的增长,荣耀的"静默"显得格外扎眼。

    在《新立场》看来,这种窘境的本质是资本短期诉求与技术创新长周期之间的矛盾。股权结构的复杂化放大了这一冲突,赵明的离职标志着资本方对战略主导权的全面接管,而产品竞争力下滑与市场地位萎缩则是这一冲突的外化表现。

    而随着李健接任CEO,荣耀似乎也开始进入了战略调整期:新品节奏放缓、营销声量减弱。有分析认为,独立后的荣耀仍在消化渠道与供应链的整合压力,而高端化转型也面临着苹果、华为等友商的多重挤压。

    从行业视角看,荣耀的现状折射出手机厂商在存量竞争下的生存逻辑:以细分场景为切口,用局部创新撬动用户心智。但若无法在高端市场撕开技术缺口,或在生态布局上构建第二增长曲线,荣耀或将困于"中端机陷阱"——既难以复刻华为的技术纵深,又无法效仿小米的生态张力。

    如今李健力推的"阿尔法战略"正将筹码押注AI终端生态,五年百亿美元的投入承诺与高通、谷歌的站台背书,看似勾勒出了转型蓝图。但Magic系列持续跳水的价格曲线,以及AI影像、卫星通信等功能仍未脱离"跟随式创新"的窠臼,让人不禁质疑:当行业集体驶向AI深水区时,缺乏底层技术沉淀的荣耀,是否能仅用生态叙事延缓市场信心的流失?

    毕竟,在赵明时代就屡战屡败的高端化命题,并不会因战略名称从"Magic"变为"Alpha"就迎刃而解。

    01 低迷中诞生的中端机

    2024年,中国手机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下滑后迎来结构性复苏。Canalys数据显示,全年出货量达2.85亿台,同比增长4%,报告指出,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对高端产品的持续需求、技术创新(如折叠屏、生成式AI、自研芯片等)的推动,以及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。

    市场呈现“高端加速、中端内卷”的鲜明特征。一方面,头部厂商通过折叠屏、生成式AI、自研芯片等技术争夺高端市场。其中华为凭借Mate系列和鸿蒙生态,仅2024年Q1出货量就高达1170万台,市场份额达17%;小米的高端化也颇有成效,2024年小米手机在4000-5000元价位段的市占率为24.3%,排名国内第一。

    但荣耀却在2024年遭遇“滑铁卢”,根据Canalys的数据,荣耀2024年全年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为4220万台,市场份额为15%,同比下滑3%。甚至有数据统计,第四季度荣耀的出货量为962.28万台,同比下滑13.4%。这一颓势与行业整体回暖形成鲜明反差。

    其中,高端化乏力很可能是主因,根据IDC数据,2024年中国大陆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中,荣耀的市场份额约为4%,远低于华为(30.7%)和苹果(51.1%)。

    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技术优势不足,荣耀芯片研发、系统优化等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储备相对薄弱,AI、护眼屏等技术领域微小的优势不足以完全支撑其高端化。据报道,荣耀折叠屏产品Magic V系列正因铰链技术和系统优化不及华为,未能打开局面。

    另一方面则是品牌优势不足。荣耀在品牌影响力、产品口碑等方面,与苹果等竞争对手相比,尚未在消费者心中牢固树立起高端定位,翻看各大平台评论区,荣耀依旧还有华为的影子。

    《新立场》一直持有一个观点:随着手机行业的增速放缓,中端机型扮演的角色会愈发突出,因为它们不仅是厂商销量的中流砥柱,更是创新技术的试验场以及技术普惠的排头兵。2025年,随着技术突破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,这一市场将继续高水平竞争。

    中端市场曾是荣耀的“基本盘”,IDC数据统计,在市场份额下滑的2024年Q3,荣耀在1500-2000元价位段的市场份额仍居第二,X50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台。因此,回归中端机型反倒有望为荣耀带来转机。

    本次发布会推出的荣耀Power便是典型的中端机,其机身搭载8000mAh青海湖电池,能量密度高达821Wh/L。根据测评,荣耀Power开启日常模式可连续16.6小时亮屏,在-30℃/55℃极端环境中也能保持30小时级通话;但美中不足的是,此次只配备了66W的快充,需要一个多小时才可回血满电。

    在通信方面,荣耀Power搭载自研射频增强芯片C1+。据测评,弱网环境下发射功率提升44.5%,此外,屏幕方面,荣耀Power延续了“药丸”双挖孔屏幕设计,6.78英寸1.5K荣耀绿洲护眼屏同样支持3840Hz高频PWM调光、类自然光与AI助眠显示技术。

    影像方面,荣耀Power主摄配备了5000万像素大底主摄,支持OIS光学防抖,结合荣耀影像引擎与自研AI RAW算法,提供夜景HDR功能。双扬声器搭配声场算法,皆可提高用户影音、游戏、通话等方面的使用体验。

    但值得注意的是,荣耀Power以续航与通信为核心,在性能方面并不是无可指摘。该机搭载的高通骁龙7 Gen3芯片,定位中低端,主要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,因此在性能定位上较弱。

    在市场走高,荣耀走低的大背景下,荣耀Power为破局而生,但"超长续航"与"轻户外定位"能否在中端机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还需等待市场反馈。

    02 低从Symbian到MagicOS

    与此同时,其股权架构日趋分散,投资方既有国企也有渠道商,各方短期导向显著,令品牌长期技术投入和渠道建设面临拉锯。

    荣耀自2020年脱离华为后,最初由深圳国资和30余家经销商控股;至2024年末,其股东转变为包括中国电信、中金资本、金石投资在内的23家机构,这种“IPO前布局”虽优化了融资环境,却也让股东更聚焦现金流与市占率等短期财务目标,而非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。

    国资的决策考虑国有资产的增值,在此背景下,国信资本、深圳鹏程新信息、深圳耀星辰壹号等股东背后的深圳国资,据报道,其账面已浮亏约23%。渠道及经销商背景的股东,也同样在意短期业绩与IPO溢价,它们往往倾向于以量补价而忽视品牌长期建设。

    在市场份额下行压力下,荣耀管理层亟欲扩大线下体验。2024年,赵明曾提出新增1000家荣耀LIFE门店的目标,以强化品牌与用户的直接触点。在企业业绩上行周期,这部分成本或许不是问题。但现如今荣耀市场份额承压,业绩下滑,股东们想来也不太会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开支。

    新任CEO李健的任命则进一步体现了上述股东意志。

    李健以华为海外市场的“悍将”闻名,擅长渠道整合与库存管理。内部资料显示,李健在华为的职业生涯中,曾在尼日利亚、东北欧、美洲等多个地区担任要职,全球市场实战经验丰富。

    他在尼日利亚担任产品经理期间,在三个月之内签下3000多万美元的合同,创造了当地市场的销售奇迹。此后连续四年,尼日利亚代表处的销售业绩一直排名全球第一。此外,李健还曾担任LTC全球流程责任人、CRM项目群主任等职位。

    相较于赵明,李健无疑对全球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,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,其缺乏手机业务整体操盘经验也是事实。

    这样的履历,多少有点让人想起诺基亚前CEO Stephen Elop。

    Stephen Elop在入职诺基亚前曾任微软Office业务总裁,仅涉足高性能路由器硬件领域,也无智能手机或消费电子整机运营经验,他在2010年上任后推行“全面拥抱Windows Phone”策略,却未能整合Symbian与MeeGo生态,短短数年内导致诺基亚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,2011年更因决策失误发布“燃烧平台”内部备忘录。

    诺基亚在Elop任内利润暴跌,股价日均蒸发近1700万欧元市值,被业界评价为“加速诺基亚衰落”的关键人物,公司最终于2013年同意将设备与服务业务以71亿美元出售给微软。

    但荣耀确实也等不起了,综合《财新》等公开信息,2020年,深圳国资从华为手中收购荣耀时,交易价格高达2600亿元人民币。但据报道,荣耀2024年年底Pre-IPO轮的估值为2000亿元,四年间,荣耀估值已经缩水23%

    但目前,业内的主流评价是:IPO成功后,荣耀的估值可能不会太高。

    荣耀在手机红海搏杀,其业务结构又相对简单,智能手机占了大头,但平板、笔记本等终端设备也表现平平。根据Canalys数据统计,2024年,荣耀平板的市场份额仅占8%,远低于华为的27%以及苹果的26%。第二增长点仅存在于蓝图中。

    相较而言,小米的第二增长极——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,2024年收入已达328亿元。凭借“人—车—家”全生态布局,截至4月17日港股收盘,小米集团市值约为1.006万亿港元,市盈率为42.63倍,远高于同行。

    再加上,目前纯硬件公司的估值普遍偏低。以“非洲手机之王”传音控股为例,2024年营收687.43亿元、净利润55.9亿元,但截至2月26日收盘,其总市值仅约1114亿元,动态市盈率约21倍。

    因此,荣耀在“智能手机+少量终端”模式下,仅凭硬件远远无法提供股东期待的估值空间;或许唯有像小米一样,构建多元化生态,才可能在资本市场赢得更高估值溢价。

    03 写在最后

    行业演进到2025年的技术深水区,手机厂商的竞争维度早已从参数军备赛转向生态话语权的争夺。华为的强势回归正以不可逆的姿态重塑行业格局,据报道,Mate 60系列四个月内突破3000万台销量,不仅重新分配了高端市场的入场券,更在渠道端形成虹吸效应,经销商资源向华为倾斜,线下柜台C位陈列与促销资源分配的天平已然失衡。

    这种压迫感源于更深层的产业逻辑,通过自研芯片、操作系统与卫星通信构建的技术护城河,手机行业的竞争维度从"供应链整合"升级为"核心要素掌控"。

    反观荣耀,其引以为傲的"阿尔法战略"虽高举AI生态大旗,但拆解其技术路线图,本质上仍在延续"轻资产、快迭代"的互联网思维。

    当前手机行业的马太效应已超出单纯产品竞争的范畴,演变为供应链掌控力、专利储备量与生态号召力的系统博弈。当友商通过自建晶圆厂、投资RISC-V架构、布局6G标准争夺行业定义权时,荣耀的二十三家股东仍在为短期ROI(投资回报率)拉扯战略重心。

    而股权分散化带来的决策迟滞,此刻正转化为致命的时间成本。这种结构性矛盾投射到产品端,便是Power系列不得不以"7.98mm机身塞入8000mAh电池"的工程奇迹,来弥补品牌势能不足的无奈。

    因此相较于销量的下滑,摆在李健面前真正的困局,是在资本耐心与技术野心的天平上,荣耀始终缺少一枚足够重的砝码。

    相关推荐
    • 境外机构来华发行熊猫债累计超9500亿元
      【境外机构来华发行熊猫债累计超9500亿元】财联社4月19日电,据中国央行消息,截至2025年4月15日,共有116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,涵盖了70多个国家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,持有债券总量4.5万亿元人民币,较2024年末的持仓量上升了2700多亿元。境外机构也积极来华发行熊猫债,
      时间:2025-04-19 15:26:00
    • 财报透视|营收下滑,大悦城去年巨亏近30亿元,少数股东依然“独美”稳赚4亿元
      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弛行业持续下行,大悦城(000031)陷入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的境地,但少数股东依然赚得盆满钵满。4月18日,大悦城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,报告期内大悦城实现营业收入约357.91亿元,较2023年下降2.70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29.77亿元,较2023年下降1
      时间:2025-04-19 13:42:00
    • 金字火腿或再次易主,跨界战略仍未寻到“第二春”
      4月18日,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金字火腿”)收到实控人任贵龙的通知,正在筹划股份转让事项,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。因此,金字火腿股票将自4月21日开市起停牌,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。自金字火腿创始人施延军2021年将股权卖给任贵龙后,金字火腿净利润一直低于5000万元,对赌时的三
      时间:2025-04-19 11:35:00
    • 季报透视 | 寒武纪一季度存货暴增55%,预付款创历史新高,章盟主杀入前十大股东!
      2025年4月19日,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(688256.SH)发布2025年一季报。公告显示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.11亿元,去年同期营收仅为0.26亿元,同比暴增4230.22%。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.55亿元,去年同期净亏损2.27亿元,成功实现扭亏为盈。公司同日公告,202
      时间:2025-04-19 08:33:00
    • 掘金万亿蓝海市场 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
      本报记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报道“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又更新了,步态更稳,摆臂更轻盈。AI技术与车同源,持续进化。”日前,特斯拉发布一段17秒的演示视频,并以上述文案向外界展示最新迭代成果。在视频中,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行走姿态的稳定性显著提升,摆臂动作更接近人类自然律动。特斯拉布局人形机器人只是汽车行业
      时间:2025-04-19 04:46:00

 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    站长邮箱 87868862@qq.com Copyright © 桀骜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