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癌症60多年,肿瘤专家孙燕忠告:5样东西少碰,或是在自毁
在国家癌症中心的陈列馆里,89 岁的孙燕院士凝视着显微镜下的癌细胞标本,镜片后的目光依然犀利。从青丝到华发,他见证了中国肿瘤医学从蹒跚起步到跻身国际前列的全过程。在无数次讲座中,他总爱重复一句话:「癌症不是运气问题,而是生活方式的总和。」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细节,正在悄悄编织着健康与疾病的分野。
一、饮食盲区:口腹之欲背后的「致癌产业链」
在某社区的老年食堂,72 岁的张大爷熟练地夹起一块熏肉,配着咸粥吃得津津有味。他不知道,这份「传统美味」正在侵蚀他的健康 ——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加工肉类列为「1 类致癌物」,其含有的亚硝胺化合物,比天然致癌物黄曲霉素更易引发胃癌。

(一)五类高危食品的「毒性档案」
油炸食品:早餐摊的油条在 200℃高温下产生苯并芘(致癌性强于苏丹红),一个油条的苯并芘含量相当于 200 支香烟的烟雾。
烫食:四川火锅店,食客们将 70℃的毛肚直接送入口中,高温会灼伤食管黏膜,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,细胞突变概率增加 5 倍。
腌制食品:东北酸菜缸里,亚硝酸盐含量在腌制第 7 天达到峰值(150mg/kg),是国家标准的 7.5 倍,长期食用者食管癌风险升高 3.6 倍。
霉变食品:农村粮仓里,受潮的玉米滋生黄曲霉素 B1(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),1mg 即可诱发肝癌,而许多老人仍舍不得丢弃「轻微发霉」的粮食。
加工肉类:便利店的香肠含防腐剂亚硝酸钠,在胃酸作用下生成亚硝胺,每日食用 50g 加工肉类,患肠癌风险增加 18%。
(二)饮食防癌的「黄金搭配」
孙燕院士的午餐总是标配「一粗一细一绿」:糙米饭提供膳食纤维(7g/100g),清蒸鲈鱼富含 Omega-3(1.2g/100g),清炒西兰花含萝卜硫素(激活肝脏解毒酶)。这种搭配使他的 LDL-C(坏胆固醇)始终维持在 2.1mmol/L(理想值<2.6)。

二、情绪「病毒」:被忽视的致癌催化剂
在肿瘤病房,45 岁的李女士盯着天花板叹气,化疗带来的脱发让她不愿照镜子。主治医生注意到,她入院前经历了离婚、失业双重打击,血清皮质醇水平比正常值高 3 倍 —— 这种「压力激素」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,使癌细胞逃脱监视。
(一)心理致癌的「恶性循环」
压力感知:长期焦虑者的大脑杏仁核持续激活,向免疫系统发送「炎症信号」,导致 Th1 细胞(抗肿瘤主力)减少 40%。
免疫抑制:抑郁患者的 NK 细胞(自然杀伤细胞)活性降低 50%,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下降,如同拆除了体内的「安检系统」。
行为代偿:情绪低落者更易依赖吸烟、酗酒、暴饮暴食等「消极应对方式」,使致癌风险叠加。某研究显示,抑郁者患肺癌风险比常人高 48%。
(二)院士的「情绪管理术」
孙燕院士在办公室常备书法工具,每日临摹《兰亭序》。他解释:「挥毫时心率可降低 10-15 次 / 分,大脑分泌的内啡肽相当于服用半片安定。」这种「心流体验」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,提升 T 细胞活性。

三、生活陋习:用身体做实验的「慢性自杀」
凌晨三点的写字楼,28 岁的程序员小陈揉着眼睛吃外卖。他不知道,这种「996」模式正在重塑他的基因表达 —— 长期熬夜者的抑癌基因 P53 突变率比规律作息者高 2.3 倍,而这个基因被称为「基因组的守护者」。
(一)致癌行为的「剂量效应」
行为 每日时长 致癌风险增加 典型案例
吸烟 20 支 肺癌 8.7 倍 50 岁吸烟者患癌率超非吸烟者 4 倍
饮酒 100g 酒精 肝癌 5.6 倍 酗酒者食管癌风险升高 300%
久坐 10 小时 肠癌 2.8 倍 司机群体前列腺癌发病率居首
熬夜 <5 小时 乳腺癌 1.6 倍 夜班护士患癌风险增加 32%
(二)「极简防癌」生活清单
睡眠修复:遵循「3-2-1 法则」—— 睡前 3 小时禁食,2 小时关闭电子设备,1 小时进行舒缓活动(如阅读、冥想),确保深度睡眠占比达 25%。
运动处方:采用「碎片化运动」—— 每小时起身做 2 分钟深蹲(20 次 / 组),每日累计 10 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(HIIT),可使端粒酶活性提升 20%,延缓细胞衰老。

社交联结:每周参加 2 次集体活动(如合唱团、徒步队),孤独感会使 IL-6(促炎因子)升高 40%,而良好的社交关系可降低 30% 癌症复发风险。
四、医学干预:早筛早治的「生命防线」
在防癌体检中心,50 岁的王女士接过肠镜报告,庆幸自己听从建议做了筛查。3 年前的她还对「捅肛门」检查充满抗拒,直到听说同事因忽视肠息肉恶变去世。数据显示,我国早期肠癌 5 年生存率达 90%,而晚期仅 12%,早筛的价值不言而喻。
(一)精准筛查的「年龄密码」
40 岁分水岭:开始胃镜(胃癌)、肠镜(肠癌)筛查,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、家族肠癌史者。
50 岁关键期:加入低剂量 CT(肺癌)、乳腺钼靶(乳腺癌),吸烟者需提前至 45 岁。
病毒相关筛查:HPV+TCT 联合检测(宫颈癌)建议 21 岁有性生活后开始,乙肝五项 + AFP(肝癌)需每年检查。

(二)院士的「营养哲学」
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保健品,孙燕院士始终强调:「最好的营养在餐桌上。」他推荐的「防癌营养素」清单朴实无华:
硒元素:每日 100μg(约 300g 西蓝花),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,降低肺癌风险。
维生素 D:每日 600IU(15 分钟日照 + 1 杯强化牛奶),缺乏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 50%。
植物化学物: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吲哚 - 3 - 甲醇(每日 200g 西兰花),可调节雌激素代谢,降低乳腺癌风险。
五、防癌误区大揭秘:科学思维战胜焦虑
在社交媒体上,「XX 食物抗癌」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。孙燕院士对此直言:「实验室里的细胞培养皿不是人体,脱离剂量谈功效都是耍流氓。」他逐一拆解常见误区:
(一)食物抗癌的「真实力 VS 营销力」
大蒜素:需一次性摄入 20g 生蒜(约 10 瓣)才能达到实验有效浓度,此时胃肠早已被刺激出血。

胡萝卜素:过量补充(>25mg / 日)反而增加吸烟者肺癌风险,合成剂不如天然食物安全。
碱性水:人体酸碱平衡由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精密调控,喝碱性水无法改变体质,反而可能破坏胃酸杀菌功能。
(二)「排毒养生」的智商税陷阱
灌肠排毒:频繁灌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导致肠炎、电解质紊乱,甚至诱发肠穿孔。
排石疗法:自行饮用「橄榄油 + 柠檬汁」排胆结石,可能引发胆管梗阻、胰腺炎,危及生命。
淋巴按摩:盲目按压淋巴结可能加速癌细胞转移,正确做法是通过超声、活检明确性质。
暮色中的医院花园,孙燕院士缓缓走过紫藤花架。他想起 60 年前刚入行时,中国癌症 5 年生存率不足 25%,而如今这个数字已提升至 40.5%。这背后,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,更是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。当我们学会用科学武装生活,每一次对油炸食品的拒绝,每一次情绪的及时疏导,每一次按时完成的体检,都是对癌症最有力的反击。
相关推荐
-
多家公司提示风险警示年度披露进入高峰期,4月24日晚间,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可能被实施风险警示。未名医药公告,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于2025年4月22日被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暂停生产、销售风险控制措施。原因是经综合评定、研判,天津未名相关药品生产行为不符合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2010年修订)要求。未名医药表示,时间:2025-04-24 23:13:00
-
全国预防接种日:健康社区免疫行动启动 护万家健康4月23日,由新华网主办,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、《中国社区医师》杂志联合支持的“健康中国家,疫苗护万家——健康社区‘免疫行动’促进计划”在北京正式启动。该项目聚焦深化社区医防融合,通过推广成人疫苗接种服务新范式、发布实用科普指南,着力提升中老年及慢性病群体对流感、肺炎、带状疱疹等疫苗的时间:2025-04-24 18:26:00
-
研究癌症60多年,肿瘤专家孙燕忠告:5样东西少碰,或是在自毁在国家癌症中心的陈列馆里,89 岁的孙燕院士凝视着显微镜下的癌细胞标本,镜片后的目光依然犀利。从青丝到华发,他见证了中国肿瘤医学从蹒跚起步到跻身国际前列的全过程。在无数次讲座中,他总爱重复一句话:「癌症不是运气问题,而是生活方式的总和。」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细节,正在悄悄编织着健康与疾病的分野。一、饮食时间:2025-04-24 13:30:00
-
多和好朋友聚会,能降低死亡风险!真的没骗你2025年的今天,似乎没有什么“社交”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——视频通话清晰到能数清对方的睫毛,游戏里五黑开麦的欢呼声震耳欲聋,社交软件的点赞和评论永远刷不完……但,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多和朋友进行线下聚会,因为确实能“救命”!英国一项长达12年、覆盖46万人的研究发现:长期独居、缺乏社交的人,早逝风险最时间:2025-04-23 10:47:00
-
钟南山在南山班全英文授课:科学素质教育应提倡IMH模式“To become a top innovative talent in the medical field,one should possess the qualities of IMH!(要成为医学领域的顶尖创新人才,必须具备IMH的素质)”4月21日,在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《呼吸疾病总论》的全时间:2025-04-22 16:46:00